今日实时汇率
1 美元(USD)=
7.2944 人民币(CNY)
反向汇率:1 CNY = 0.1371 USD 更新时间:2024-12-23 08:02:32
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于2024年11月25日下午举办第22期青年论坛,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孙立坚教授以《低利率低通胀时代货币政策的新逻辑》为题发表演讲,并就相关问题跟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。本期论坛由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主持,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、在站博士后、研究生以及部分所外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。
主讲人:孙立坚
首先,孙立坚教授阐述了全球结构失衡下的货币扩张现象。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扩张时期,企业间(内)跨国贸易的形式,造就了全球经济的繁荣。在这样一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中,只需要平衡世界的供给和需求,一些主要国家内部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的错配。然而,各国货币政策都是锚定本国目标,刺激本国需求。当需求不足的经济体想要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时,就会倾向于过度的货币扩张,以至于形成资产泡沫。与此同时,随着全球化的推进,海外投资(FDI)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。海外投资又通过外币占款的形式,扩张了投资国的货币,形成被动型的货币扩张。
随后,孙立坚教授指出,这种货币扩张最终可能会带来通缩的结果。
其一,造成脱实向虚的局面。随着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出现边际递减,不断扩张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催生资产泡沫,尤其是具有抵押品属性的资产(如房地产)。同时,货币政策扩张压低了利率,与高价值的资产相对比的是,每一期的现金流并没有明显增长。例如,在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之后,虽然投资日本企业的回报率显著下滑,但日本的房地产、股市仍在推高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扩张下催生出脱实向虚的投资,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。
其二,产生大量僵尸企业。由于企业竞争和技术更迭,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本应退出市场,但由于全球化时代这些企业建立起错综复杂的联系,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,政府并没有放任其破产倒闭。僵尸企业不断吸收扩张的货币,但却很少地产生现金流。例如,20世纪最后的十年,在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,日本的企业巨头均负担高额债务,一旦破产,其造成的大规模失业、大量坏债对社会治理和金融系统的冲击,是政府无法承受的。
其三,加剧收入分配失衡。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了未来的通胀预期,在现金流未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,企业会通过囤积储蓄来应对未来的突发情况,对应的会减少对劳动力的投资。收入分配更加倾向于资本,叠加扩张政策带来的通胀预期,会加剧居民对现金的持有,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。例如,2010年以来,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,但实际工资维持不变。这导致了激励不足和日本人才流失,表现为日本社会的低消费和高储蓄。
在脱实向虚、僵尸企业、收入分配效应的作用下,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实际推升通胀,反而因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恶化,以及微观主体(企业、居民)的储蓄行为,产生了通缩的结果。
最后,孙立坚教授提出货币政策应重在激发市场活力。货币扩张最终形成了通缩预期,这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产生了背离,一个最典型的解释就是货币扩张不一定能够形成充足的流动性,需要立足激发市场活力。伴随着投资具有抵押品属性的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回报越来越低、僵尸企业存活压力下吸纳的货币并不产生现金流、企业和居民不断抬升的储蓄比例,货币政策的扩张并没有形成流动性的充裕,反而造成了流动性的紧张。此时,需要以稳定资产价格作为抓手,激发市场活力。
日美案例的对比具有借鉴价值。日本在“消失的三十年”,不断扩张的货币政策并没有预期形成通胀,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通缩。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,同样面临低利率低通胀的环境,美联储隐含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,稳步上涨的股市提升了微观主体的实际收入,激发了市场信心,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再通胀。
中国也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,在低利率低通胀的长周期市场环境中,应更加强调实际收入效应而非预期管理,激发市场活力,让市场中的资金高效循环起来。短期应稳定的资产价格提振市场信心,优化制度环境改善货币流通速度,中长期以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价值提升,形成良性循环。今年9月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则起到了短期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。
在交流互动环节,孙立坚教授就资产价格指标选择、经济金融政策、财政政策的影响、僵尸企业的影响力等问题,与参会人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。
论坛最后,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,首先感谢了孙立坚教授带来的主题分享,请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金融所的学术活动。
供稿人:综合研究部 张策
(转自: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)